您的位置: 北京首頁 > 文化教育 > 详情

學書法應瞭解的知識(二十二)

2015年11月16日 00:00:00  來源:香港法治网

為了便於人們研究和臨習,五代時,制帖的系列意識開始出現,即出現了所謂的叢帖。據載,我國最早的叢帖是依李後主李煜之命製作的。叢帖是一種“結集”形式。有以書家集,如李煜命制的《澄清堂帖》,均為王羲之書跡集;有以斷代選集的,如宋太宗命制的大型叢帖《淳化閣帖》。叢帖的出現,對於我們瞭解歷代書家手跡,瞭解書法藝術發展脈絡或在臨習時專攻某家某派提供了方便。如前面我們提到的《淳化閣帖》和《三希堂法帖》,是我國最著名的兩大叢帖,前者共十卷,從蒼頡到唐,共收一百○一位書家之作;後者共三十二冊,從魏晉至明代,共收一百四十五位書家之作。其他較具價值的叢帖有《潭貼》、《霜寒帖》、《十七帖》、《大觀帖》、《歷代鐘鼎彝器款識》、《鳳墅帖》、《忠義堂帖》、《西樓帖》、《黃文節公帖》、《寶晉齋帖》、《清華齋帖》、《來仲樓帖》、《停雲館帖》、《渤海藏真》、《戲鴻堂帖》、《快雪堂帖》等。建國以來,特別是近幾年,各種書法字帖出得很雜很多,由於其編排技巧的翻新變化和善抓初學者心理,頗具誘惑力的不少。如那些“真草隸篆四體字帖”,“唐詩宋詞書帖”等等,此外還有不少當代書家作品集、合集,其中具有學術價值的還不少。

一旦瞭解了各種書帖的歷史、現狀及其功用,我們在學書選帖時是不是就有了幾分不言自喻了呢?我想應該是的。這裏,我僅想特別點一下的是當代人彙編或者編寫的一些字帖,如那些四體書帖之類,如果作為輔助性流覽讀物尚可,卻不宜作臨摹腳本。原因有二,第一,未經時間檢驗,如不是上品甚至是下品,得不償失;第二,容易引導學子投機取巧,不去細細體味運筆、間架、墨法,而以記住字形特徵自足,四體同步,在臨貼方法上也不科學。我還是贊成臨習以古代書家的字貼為好。

臨帖的方式,與讀帖的博與雜相反、是求精求專,特別是初入門的人,切不可頻頻換帖,今天寫顏,明天學歐,朝三暮四地臨習,這樣不會有進步的。如果有心博取眾家之長,也需將時間大大地拉開,使自己的字在每一個階段裏都有相對穩定的皈依,學柳有柳味,習米有米氣。用潘伯鷹先生的話來說這是書家的“家法”,有了眼的氾濫和手的謹慎,才能在天長日久的努力中學以致用,形成自己的風格。

  • 相關新聞
  • 發表評論
以下留言只代表網友本人觀點,不代表本網站觀點

正在加载评论……

两会新闻33:李克强总理答中外
两会新闻33:李克强总理答中外本报讯:2021年3月11日,在十三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闭幕后,国务院总理李克强立即来到北京人民大会堂金色大厅出...
中國現代人權觀念的起源(九)
中國現代人權觀念的起源(九)“自由和權利”是梁氏新民學說的基本觀念。梁氏訴諸理性的思考,在尋覓人的存在本性時,證成“自由與權利”的...